热点新闻 » 首届中国碳市场大会开幕

11月8日,中国碳市场大会2023·上海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以“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全面展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成效,打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新名片”,彰显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据了解,本次大会除了主会场还设置了三个分会场。其中,分会场一主题为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分会场二主题为企业减排与低碳转型,分会场三主题为碳市场与气候投融资。

以下内容由“新碳点”整理自会场专家发言。

黄震: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

在上午主会场,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教授分享了他对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绿色转型与碳市场发展的思考。

碳中和目标下,化石能源将从主体能源向保障性能源过渡,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的地位,逐步构建起新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CCUS及核能为保障的零碳电力。

他建议,从法律法规层面,要加快“双碳”法律体系建构,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法”、“碳中和促进法”的立法,对“双碳”目标的基本原则、战略规划、机构设置、减缓与适应制度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予以明确,将碳排放标准、碳排放核算、碳排放监测、碳排放权交易等关键制度纳入其中,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强有力法律支撑,向社会和企业传递清晰且明确的未来绿色发展预期。

在基础性工作层面,黄震建议,要加快我国重要行业和产品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与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碳排放核算方法学,建设碳排放因子库,不断提高其科学性与系统性,加强国际碳核算标准互认。从国家层面规范碳排放数据采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建设企业碳排放数据在线直报系统,为行业和产品的碳排放核算提供系统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此外,加快对碳市场、碳核算、碳审计人才的培养,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碳管理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建立注册碳审计师、碳资产管理师制度,为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电联安洪光:能源转型对完善碳市场机制提出新要求

在当日下午主题为“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分会场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专职副理事长安洪光介绍,“碳市场是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机制之一,新形势下,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认识煤电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在第三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中,进一步体现煤电基础保障与系统调节并重的功能定位,确保在能源电力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低成本减碳。”

中国华电:经济“含碳量”显著降低

“作为全球特大型能源企业,中国华电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通过绿色发展、节能降碳、管理提升有力推动碳减排,2016年至2022年碳减排8.53亿吨,2022年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15年下降17.91%,经济‘含碳量’显著降低。”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国勇在当天下午主题为“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分会场上介绍。

宝武总会计师朱永红:钢铁不是“碳问题”,而是“碳答案”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面对如何兼顾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时代之问,钢铁行业再次站在了时代转型的最前沿。

在此次会议上,朱永红分享了他对市场机制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思考。

一是建立对钢铁企业减排项目的正向激励机制。近日,国家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是推动碳市场建设的重要政策工具。包括宝武集团在内的钢铁企业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突破性低碳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针对减碳项目投资规模大,风险高,企业决策难度大的挑战,建议将钢铁碳减排技术场景纳入自愿减排市场,用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支持,形成钢铁行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强化绿色金融对碳市场建设的积极作用。金融资本具有活力强、灵活度高的特点。创新绿色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有效引导资金向低碳发展聚集,实现碳资源优化配置,逐步丰富碳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增强价格发现机制,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建立碳金融机构碳履约服务的产融合作机制,助力碳市场平稳运行。

三是加快推进国际交流与互认。当前低碳钢标准的研发呈现碎片化、多元化趋势,发布的低碳钢评价方法的核算模型、边界范围迥异。宝武集团在中国钢铁协会的指导下正在开展我国的低碳钢评价方法研究,这是中国钢铁行业主动担责的顺势之举与必然选择,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搭建起国际交流与互认的桥梁。

中林集团翁文林:实现林草碳汇生态补偿机制的市场化和长效化

林业碳汇作为最普通和最有效的增加碳汇的方式,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林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翁文林透露,中林集团已在全国十五个省市规划建设国储林两亿亩,目前已完成签约超1.1亿亩。同时,集团先后与国内20多个省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森林投资经营、林下经济、木材加工和森林康养等领域,通过共建国家储备林、开发碳汇项目、申报林业碳汇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式进行林业全产业链布局。“保障林草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协同发展,不断完善林草碳汇多元化、市场化价值实现机制,使生态保护的‘输血’与碳资产管理的‘造血‘机制相结合,实现林草碳汇生态补偿机制的市场化和长效化。”翁文林指出。


来源:新碳点
转载自:江西环境


    
热线电话

服务热线:010-88082309

                 010-88082331


版权所有:国材(北京)检测认证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甲11号中国建材大厦C座3层 邮编:100037
备案号:京ICP备17011295号-3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会天下    

“国材认检”
官方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