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 加强标准化协同联动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央广网北京8月14日消息(记者 邵蓝洁)14日,市场监管总局举办京津冀区域协同十周年标准化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十年来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工作进展与成果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十年来,北京、天津和河北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柳成洋介绍,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标准化工作指南》,建立国家统筹的区域标准化工作机制,将区域发展标准化建设纳入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内标准制定与行业发展相互协同,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目前,聚焦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共同发力、协同配合,在交通、卫生、环保、安监、商务、人力资源等重点领域发布区域协同地方标准87项,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宋同飞表示,依托首都标准网率先建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创立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信息公开和通报制度,平台提供政策文件、工作要点、标准立项计划、标准文本查询、工作动态等信息服务,成为京津冀三地共同推进标准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互动交流的桥梁。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十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河北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普增介绍,十年来,在围绕交通数据的互联互通、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建设标准、强化标准实施,推动“同事同标”等方面,三地共制定和实施了一批交通领域的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京津冀三省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1020公里(其中北京市1211公里,天津市1358公里,河北省8451公里),相较于2014年的7983公里增长37.7%,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06公里/百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产业转移、产业协同是重要一环。由北京市牵头,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会同三地人力社保部门合力开展区域协同标准创制,2018年,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人力资源服务规范》系列13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宋同飞表示,目前求职者在京津冀三地享受统一标准的人力资源服务、服务机构评定等级在京津冀三地实现互认,形成了京津冀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态势,打造了公平、透明的人力资源服务营商环境。截至目前,京津冀获评1A级以上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达1400余家。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公共服务是重要领域之一,在市场监管总局的指导下,京津冀三地民政、文化旅游、规划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共建共享、标准化工作协同,制定十余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包含《京津冀自驾驿站服务规范》《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客运索道运营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规范》《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元交换规范》《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共享应用规范》等。


主要内容来源:央广网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线电话

服务热线:010-88082309

                 010-88082331


版权所有:国材(北京)检测认证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甲11号中国建材大厦C座3层 邮编:100037
备案号:京ICP备17011295号-3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会天下    

“国材认检”
官方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