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 8324家机构、11万+标准!团体标准的“含金量”看什么?

在标准化体系中,团体标准作为连接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纽带,其“级别”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从业者。有人认为全国性协会发布的标准“级别更高”,地方性组织制定的标准“效力有限”;也有人疑惑:团体标准是否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那样,有明确的行政层级划分?今天,我们结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权威回复及最新政策,为你全面拆解团体标准的“级别真相”与发展现状。引导语

一、权威定论:团体标准不存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之分

关于团体标准的级别争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早已给出明确答案。在2024年1月的公众留言回复中,官方依据《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第三条强调:

团体标准是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为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的标准。根据登记部门的不同,社会团体主要分为全国性社会团体和地方性社会团体,但团体标准本身没有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别的区分。

这意味着,无论发布主体是在民政部登记的全国性协会(如中国标准化协会),还是在地方民政部门注册的省级商会(如某省食品工业协会),其制定的团体标准在“行政级别”上完全平等。判断一份团体标准的效力,核心不在于发布单位的“行政层级”,而在于标准本身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发布主体有“星级”?团体标准组织的“分级管理”新规

虽然团体标准无行政级别,但发布团体标准的社会团体却有了明确的“能力评级”。2024年8月14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首次对团体标准组织(即制定团体标准的社会团体)开展综合绩效评价,这一政策为行业设立了清晰的“隐形门槛”。

1.评级标准:从100分里看实力

《指标体系》以100分为满分,从标准质量、创新能力、服务效能、公信力等多个维度对团体标准组织进行评估,最终结果分为三级。

2.评级意义:不是“级别”,却是“质量信号”

这一评级并非给团体标准划分等级,而是通过客观指标帮助市场识别优质组织。

三、团体标准的“含金量”由什么决定?

3大核心维度拆解抛开“级别”误区,一份高质量的团体标准往往具备以下特征,这些也是企业选择或参与团体标准时的重要参考:

1.制定过程:多方参与是“公平性”的关键

根据《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第九条,团体标准的制定必须遵循“开放、透明、公平”原则,需吸纳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消费者、教育科研机构、检测及认证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方代表参与。

2.发布机构:影响力≠行政级别,而看“行业话语权”

全国性社会团体未必比地方性组织更具优势。例如,某地方性产业联盟深耕细分领域(如智能家居),其制定的团体标准可能因贴合区域产业特色、覆盖上下游企业更全面,而比某些全国性协会的“泛泛之谈”更具实操价值。

3.创新导向:能否解决“卡脖子”问题是核心

优秀的团体标准往往聚焦行业痛点,融入原创性技术。

四、行业现状:近8千家社会团体、11万余项标准,团体标准进入“提质时代”

随着标准化改革的深入,团体标准已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截至2025年8月8日,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显示:共有8324家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注册,共计公布110304项团体标准。

640.png

这一数据背后,是团体标准在推动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五、企业如何选对团体标准?3条实用建议

对于企业而言,参与或采用团体标准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盲目跟风可能适得其反。结合行业实践,建议从以下角度出发:

看“适配性”:优先选择与自身业务领域高度契合的团体标准。例如,中小食品企业可重点关注地方餐饮协会制定的细分品类标准,而非全国性组织的“通用大标准”;

查“公信力”: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查询发布机构的评级结果(2025年起,星级评价结果将逐步公开),优先选择二星级及以上组织制定的标准;

重“参与感”:主动加入标准制定过程,通过提出技术建议、反馈市场需求,让标准更贴合企业实际。例如,某电子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时,将自身专利技术融入标准,既提升了标准的创新性,也为企业产品打开了市场通道。

六、结语:跳出“级别误区”,看懂团体标准的真正价值

团体标准的魅力,正在于它打破了行政层级的束缚,让市场需求成为标准制定的核心导向。没有“国家级”与“省级”的高低之分,却有“质量优劣”“创新强弱”的实质差异。随着《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地,行业将迎来更规范、更优质的发展阶段。对于企业和从业者而言,看懂这些“隐形门槛”,选对标准、用好标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让团体标准真正成为发展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



免责声明:本文信息均源自网络,案例引用仅作客观呈现,不代表价值评判。

转载自:“福建省标准化服务行业协会”公众号

    
热线电话

服务热线:010-88082309

                 010-88082446

                 010-88083837

版权所有:国材(北京)检测认证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甲11号中国建材大厦C座3层 邮编:100037
备案号:京ICP备17011295号-3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会天下    

“国材认检”
官方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