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 认证公信力提升路径初探

认证的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认证公信力作为衡量认证行业权威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乃至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升认证机构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国际合作和信息宣传力度等方面来维护和提升认证公信力,确保认证行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文/丁浩东   王雪中国

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公信力,是指使公众信任的力量。认证公信力,则指认证认可监督管理机构、认证机构、实验室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等在执行认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公正性、专业性、独立性和透明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认可和信任度。认证的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1],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认证已成为国际贸易、技术创新、质量管理等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环,被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2]。而公信力建设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公信力的提高,一是能够有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认证公信力为消费者提供了可靠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二是能够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认证公信力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统一的评价标准,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市场公平竞争;三是能够推动产业升级。认证公信力通过推动企业持续改进和创新,提高了行业整体水平,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据此,本文对认证公信力建设路径进行探讨。

1 我国认证公信力建设现状

近代认证认可制度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现代管理科技和管理文化的结晶,虽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但追溯其本源,我国自秦朝的“物勒工名”起就有了相应的质量溯源意识。

1978年,我国恢复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志着中国重新融入国际标准化体系;1983年,加入IECQ(国际电工委员会)开始深度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活动,打开了我国全方位参与国际标准化和合格评定活动的渠道。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质量认证经历了“CCIB”和“长城”标志使用的试点和起步阶段(1981~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颁布实施的全面推行阶段(1991~2001年),以及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认监委统筹管理的认证体系建立和实施阶段(2001~2018年)。

在此基础上,我国搭建了认证公信力的保障体系,即以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作为主管部门、20多个部委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作为议事协调机构、全国各地认证监管部门作为执法监督主体、认证机构作为实施主体、认证认可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的组织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将合格评定国际标准全部转换为国家标准,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统一规范了评价依据的标准体系;通过加入认证认可国际组织,建立双多边合作关系,透过国际同行评审,提升国际公信力的国际合作互认体系。通过这六大体系的搭建,使得我国的认证公信力逐年提升。

2 我国认证公信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六大体系对认证公信力起到了支撑和保障作用,但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和阻碍,如大数据未能科学广泛应用、执法过程仍然依赖人工等。如何建立一个更加智慧、更加精准、更加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是认证机构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我国拥有一些头部优质认证机构,但相比于国际同行,我国认证机构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仍有一定的差距,有些领域甚至无法满足行业和时代的需求。因此,认证机构在质量管理体系、专业知识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国际国内认知度还有待提升。现阶段,虽然我国认证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政府采信和民生服务起到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但由于国际合作不够深入、宣传工作不足、市场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国内外公众对我国的认证工作缺乏认识和了解,甚至认为认证只是形式上的要求,而非实质性的质量保证,这对认证公信力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 认证公信力的提升路径

一是紧扣“五化”发展目标,持续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市场监管总局于2022年7月29日印发《“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3]。因此,监管体系要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基础上,迅速适应时代发展,进一步增强行业监管过程中对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资源的整合迅速形成更加有效的合力,通过对认证行业监管队伍的不断建设和培养,逐步满足行业监管需求,向着更加智慧、更加精准、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是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认证机构专业技术能力。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认证机构的组织架构应与其战略目标相匹配,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和时代发展,以确保各部门能够高效协作,共同实现机构的整体目标。同时,需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工具,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处理速度;还需加强数字化管理,将认证过程和结果数字化,不仅便于统计和分析,还能随时进行内外部抽查,有助于内部监督部门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最后,认证是高精人才聚集型领域,人才建设是认证工作的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加大培养力度,针对不同岗位和职责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使认证从业人员更加熟悉认证标准和流程,从而为行业提供更加专业、高效、准确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例如,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深知高素质认证人员的支持不仅是成功的基石,更是推动行业创新与标准提升的核心动力,为此,除了日常业务培训外,针对青年人才开启了“远航计划”系列培养工程,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认证公信力的提升起到了支撑作用。

三是加大国际合作和信息宣传力度。加大认证国际合作和信息宣传力度是提升我国认证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国际贸易便利化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我国认证的公信力。通过深化双多边合作、建立互认机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方式,能够有效推动“一带一路”认证合作,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共建国家的认证合作,促进贸易便利化。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政府平台、企业合作平台、新闻媒体等载体,进一步加大认证行业的宣传力度,把认证流程、认证标准、认证结果等信息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认证过程的透明度,加强公众对认证过程的监督。

4 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认证公信力需要政府部门、认证机构、社会各界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升认证机构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国际合作和信息宣传力度等多方面发力,可以有效提升认证公信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2016,451.

[2]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自愿性产品认证助力“中国制造”繁荣发展[J]. 市场监督管理,2020 (17)∶1-1.[3]市场监管总局. “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 市场监管总局官网,2022.


信息来源  《质量与认证》杂志 2025年8月刊

转载自:质量与认证微信公众号


    
热线电话

服务热线:010-88082309

                 010-88082446

                 010-88083837

版权所有:国材(北京)检测认证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甲11号中国建材大厦C座3层 邮编:100037
备案号:京ICP备17011295号-3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会天下    

“国材认检”
官方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